山腰盐场 颜值“出圈”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山腰盐场 颜值“出圈”

讲述人: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党委宣传委员 刘少伟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07版)

【一线讲述】

初夏时节,来我们山腰盐场看一看,你会看见成片的盐田星罗棋布,就像一块绚丽多彩的调色板,独具特色的景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腰盐场,位于有着“中国海盐文化之乡”之称的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是福建第二大国有盐场、最大的高端绿色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盐基地。

说起山腰盐场的产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至今已有220多年。2022年,山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入选第七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一粒粒优质原盐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在唐、宋时期,制盐采用煎煮法。到了元代,山腰盐民已创造海盐淋卤滩晒技术。明代,比较完整的坎(结晶池)晒工艺形成。清代,山腰沿海已普遍建立滩晒盐田。其日晒法制盐主要由纳潮、制卤、结晶、扒收和归坨5个步骤完成。

说到制盐,最让我们骄傲的就是山腰海盐的制作工艺。其制作工艺繁复,经纳潮、蒸发、结晶、归坨、筛选、加工等多个步骤。目前,我们的海盐生产,主要依靠大自然的阳光、风力,让海水层层筛滤、蒸发、人工旋盐,历时多天自然结晶而成。“七步走水”“盐耙旋盐”“小坨淋卤”……每一个步骤都天然传统。

体量巨大的海盐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以“天空之境”著称的巨大盐田吸引了各地游客。近年来,从盐制品到盐田风光再到盐工艺品,山腰盐场的颜值越来越出圈。我们将持续深耕精耕海盐文化特色,在助力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曲韵、王晓樱、王轩尧、冯家照、高建进、吴琳、刘茜、董山峰 本报通讯员 金永成、李梦、秦至)

热门相关: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大爱晚成,卯上天价老婆   第99次离婚   蓝白社   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