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个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访多名南昌特殊教育老师

上课铃刚响,几名十几岁的孩子围绕在胡佳敏老师身旁,满怀期待地学习生活适应课——“社区里的安全标识”。遇到孩子们发音不准确的词语,胡佳敏总会用柔和的语气、略显夸张的口型进行示范纠正。

胡佳敏是全国7.7万余名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之一。这些特教老师面对的是特殊孩子,也面临着与其他教师不一样的挑战。他们用爱心、耐心、细心,陪伴特殊孩子走过艰难的成长岁月;他们用专业的知识,指导特殊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与技能学习,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梦想的天空。

师泽如光,微以致远。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相继走访了南昌多个特殊教育学校,倾听特殊教育老师与孩子们的故事。

徐丽:用心照亮盲童的冠军梦

徐丽带盲童们跳绳

2018年,刚从南昌师范学院毕业的徐丽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抉择——到南昌市盲童学校(现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

从普通学校到特殊学校,这个决定不简单。作为一名体育教育花样跳绳专业的应届学生,徐丽原本有很多择业机会。但在大学时期的志愿活动中,她被盲童跳绳队的孩子们深深感动。

“记得最开始时,教他们要手握跳绳在空中画一个圆,他们竟然问我,老师,圆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徐丽愣住了,也哽咽住了,缓了许久。

“他们需要我!”带着这份信念,徐丽苦心琢磨出了“语言描述+动作讲解+手把手纠正”的特殊教学方法,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让孩子们在反复练习中领悟动作要领。

付出终有回报。在2019年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盲人跳绳比赛中,徐丽带领的“光明行”跳绳队荣获女子双人花样跳绳全国第一名,实现了南昌盲校金牌“零”的突破。2021年10月,“光明行”跳绳队再次站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盲人跳绳赛场上,取得了两金三银三铜的优异成绩。2020年,他们还入围了“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一根小小的跳绳,让孩子们跳跃出了光芒,也让曾经内向、胆怯的孩子们找到了自信。队员涂远平更是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现,斩获男子个人花样全国第一名,并在2022年顺利进入长春大学就读。

“看到孩子们取得成就,比我自己拿奖还要开心。”徐丽激动地说。

今年9月,徐丽入选全国模范教师。新的学期,她希望能够继续带领孩子们体会运动的独特魅力,一步一个脚印从黑暗走向光明,努力做“追光少年”。

李焕秋:将特殊教育的接力棒传承下去

李焕秋教听障孩子们绘画

李焕秋是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位特别的老师。曾经,他也是特殊孩子的一员;如今,他接过特殊教育的接力棒,将这份光传承下去。

幼年时,李焕秋因病造成双耳听力严重受损,初中从普通学校转入南昌市聋哑学校(现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书。

特殊的经历让李焕秋更加能够体会听障学生的处境。他还记得,初入特殊学校因为不会手语,常常感到自卑,班主任吴金华便像慈母一样耐心教导他,不仅教他文化知识,还让他在半年内就掌握了手语。

1996年,李焕秋从长春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回到母校,见到了曾经的老师和学校里的听障孩子们,内心深受触动。“我要做这些孩子的耳朵,让孩子们都能像我一样读大学!”这个念头闪过李焕秋的脑海,他决定回到母校做一名特教老师,尽一己之力帮助更多听障孩子改变命运。

由于听障学生的情况特殊,李焕秋在讲解美术理论时会表现出无比的耐心。对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他会逐字逐句拆解知识点,直到学生理解掌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他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为了让学生的绘画技巧能够得到充分锻炼,他要求听障学生每学期上交300张速写作品及20张素描或色彩作品,这一方法让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在李焕秋教过的学生中,有400多人陆续被高等特教学院录取。他指导听障学生创作的美术、瓷板画、书法、摄影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如今,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广告设计师,有的成了自由画家,有的则接过了他的教鞭成了特教老师……

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余,李焕秋还有另一个身份——南昌聋人协会主席。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协助省、市聋人协会在南昌八一公园手语角做手语翻译;为南昌博爱残疾人托养中心智障学生教授美术课;参加试点聋协国家通用手语翻译培训及推广……

常怀感恩之心,守护纯真梦想。成为特教老师28年,李焕秋依然渴望有机会参加更多专业的特教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他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特殊教育事业,共同为特殊孩子的未来努力。

胡佳敏:做一个守护“星星”的人

胡佳敏给特殊学生上生活适应课

在南昌市培智学校,一个班上可能有多种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如智力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儿童等,孩子们的个体差异特别大。从教20年的胡佳敏和其他老师们会为每个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期末评估时,学生不和别人比成绩,只和过去的自己比。

孤独症孩子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像星星一样遥远而孤独。多年前,南昌市培智学校刚开始招收孤独症儿童时,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常束手无策。胡佳敏深刻地记得,一个眉清目秀又多动的小男孩,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每天情绪波动很大,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从来不让人碰他。

看到“拥抱法”能够改善这些症状,她就经常张开双手去抱抱他,却换来他过激的反应,又抓又踢,但她从未放弃。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各种拼图,她就在抽屉里时刻存放着,当他情绪异常时,就用拼图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时候他就会逐渐安静下来,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里满含笑意。

每天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慢慢地孩子也能偶尔地和她对上一句,有时还会主动地拉着她的手要东西。长时间的陪伴,孩子终于认识她了,知道她是胡老师了。这些进步,孩子的父母都看在眼里,笑得格外开心。

与思维和自理能力相对较好的残疾孩子相比,教导孤独症儿童有太多未知的风险。面对不时惊声尖叫、随意乱跑的学生,她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洗脸、刷牙、穿衣、如厕,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掌握整理衣物、打扫卫生等生活自理技能。

多年的特教经历也在她的身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烙印,比如说话时口型夸大,或者常常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话。经常有朋友调侃说:“声音小点,我们能听见。”而她早就习惯成自然,改也改不了了。

“与普通老师不同的是,我们不会有桃李满天下的期待,甚至会希望‘桃李’越少越好。”在胡佳敏看来,只要孩子们经过多年的学习,能够懂得爱自己、爱他人,能够更好融入社会,就足以让她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