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之四:少数民族少年登上大舞台:我想把家乡的精彩唱给世界听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林小艺】编者的话:岁末年初,是回顾与期待之时。这一年,社会经历了各种发展,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为此,环球时报推出老百姓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系列,从“更具象的共识、更富生机的农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更为均衡的教育、更有尊严的晚年和更有底气的保障、更加自信的文明”六个角度捕捉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变化与成就,以普通民众的经历、故事和梦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本文是“愿望清单”系列的第四期,讲述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少女梦想成真的故事。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她许下愿望——等到学有所成,我要回到家乡做一名音乐老师,让幸福的歌声响彻大山,“以前在村里唱,现在给全世界唱”。

把快乐的歌声唱给世界听

除了好好学习外,吉好有果的新年目标是多学几首歌。

吉好有果喜欢唱歌,她常在山间放牛时唱歌,也爱在夜晚在低矮的屋前映照着月亮唱歌。在众多歌曲中,《国旗国旗真美丽》是她最喜欢的一首。

7月28日晚上,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省成都开幕。这位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15岁女孩站在开幕式的大舞台上唱响这首动人的旋律。质朴、优美的歌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也随着互联网穿越山海传到世界各地。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州考察时,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慰问,吉好有果曾动情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曾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几乎每个彝族孩子都能唱几句歌,但在过去,受条件所限,教育一度成为稀缺资源,专业的音乐教育更是奢侈。

2019年2月,在政府的扶持下,吉好有果搬进了新房,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改变。9月,吉好有果和弟弟妹妹三人进入西昌天立学校就读,学校免除了姊妹三人在校期间的所有费用。告别了缺电缺水、漏风窗户和土坯教室,吉好有果就读的新学校校舍宽敞明亮、音乐教室里乐器齐全。2020年,凉山州全面脱贫。

12月25日,吉好有果参加了在西昌市举办的“听见绿水青山”2023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她一回到学校就和老师同学们分享她的所见所闻,提到在活动现场唱彝族民歌的小学生,她的眼睛里亮了起来。

“我的愿望是考上专业的音乐学院。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回到家乡教小朋友唱歌,把歌声传递的快乐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吉好有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大运会上绚烂的烟花,搬进新家时家人的喜悦,这些美好时刻在吉好有果的心里珍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位腼腆的女孩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积累信心与力量。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们,在这个国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被聚拢在外界关怀和勇于展现自我的“聚光灯”下,迈出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

走出凉山、走出四川、走出中国

7月15日,大运会前夕,吉好有果从大凉山奔赴成都参加开幕式排练,坐在父亲的三轮小货车上前往大巴乘车点,她笑得很自信。在大巴车上,望着家乡熟悉的绿水青山,也望着一路不算太熟悉的蜿蜒但平整的柏油马路,“我觉得来到成都就是最好的礼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凉山坎坷颠簸的山路让“远方”成为无数孩子一个遥不可期的梦想。山的那边是什么?走出大山意味着什么?大部分大凉山的老百姓不知道答案。

而现在,飘在云雾间的重重大山早已阻挡不了大凉山走进新时代的步伐。动人的音乐早已在乡村课堂里流淌,给大山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孩子能够轻轻地“一踮脚”就能走向外界。

在距三河村80多公里的西昌天立学校,吉好有果喜欢上体育、美术、英语和语文课,还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如理财节和科技节,获得了很多奖状,“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家乡不一样的世界。”

吉好有果最快乐的校园时光是在天立学校的合唱团里度过的。“以前上台唱歌,自己很容易紧张,在合唱团里,身边的同学都很大方,我们在一起聊唱歌,也聊很多其他开心的事,”吉好有果说。

合唱团最令孩子们喜欢的时刻是每天教学和排练后吴老师安排的五到十分钟的自由和声环节。这时,他们可以自由地高声唱着,拍着手,跺着脚。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彝族民歌、华语流行歌夹杂,新派、先锋的大凉山民间艺术之花在孩子们口中绽放。

“有果淳朴又内秀,但会用最大的热情对待老师和同学们,有很多的孩子也以她为榜样。”西昌天立学校合唱团负责老师吴维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网络的普及让孩子们早就知道,山外不止有山,他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展示自己的特长来走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吴维说。

努力打造更大的表演舞台,能让孩子们被看见,从而获得改善生活、拓宽眼界的机会,是吴维和天立学校,乃至整个大凉山区老师们的一致奋斗目标。

曾经,受条件所限,音乐教育一度成为大凉山的稀缺资源。而到202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艺术节超过2700次。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在制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从经费保障、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助力孩子们的音乐梦。

“现在我带着孩子们外出比赛或参加大型演出,与大城市的优秀儿童同台竞技时,他们毫不怯场,甚至觉得自己出生在大凉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吴维欣慰地说。

吴维的新年愿望是希望合唱团所有成员健康成长,快乐学习。他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合唱团的名头能走出凉山,走出四川,甚至走出全国。

“最美小学”打破西方刻板印象

12月22日,中国迎来冬至节气,在距离西昌天立学校8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的校园里,老师们围炉团坐,吃着烤肉烤橘子,跳着傣族舞,聊着对未来工作生活的憧憬。

在四季如春的中国西南边疆,老师们不需要数着日子期盼春天的到来。在联欢会现场的欢乐气氛中,她们的交流话题围绕着刚搬来不久的美丽新校舍,在普洱冬日各个校园里的运动会,再到精彩纷呈的美食节、文艺汇演。

“我们学校老师的傣族舞跳得很好,孩子们跳得更好!”思茅第一小学的校长马蓉骄傲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在马蓉看来,作为一所边境小学,思茅一小的发展早已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国家致力于补齐基础教育在县乡等欠发达地区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政策举措,正努力让优质教育惠及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的6月1日,思茅一小古城校区启用。当西方国家还保留着对中国偏远地区教育条件是“一群‘渴望学习的大眼睛’攀绳索、爬天梯跋涉去学校”的刻板印象时,思茅一小的孩子们已经在有天阶图书馆、能够看星座的穹顶教学楼的现代化校园里学习生活。

“在偏远地区,孩子们自己家乡的小世界也逐渐变得很精彩。”马蓉说。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思茅一小古城校区的启用,既是补齐教育短板和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实践,也是当地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过去,大部分学校都集中在城区中心,随着人口增加,城市扩容,政府结合民众的需求,科学合理优化学校布局,投资新建和扩建了很多学校。”马蓉指出,思茅一小古城校区开展午间托管服务以进一步解决部分进城务工家长和留守儿童家庭“辅导难”“接送难”“照管难”等难题。

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即使是弱势群体,对孩子的教育也抱有很高的教育期望,这一点马蓉深有体会。思茅一小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已刻入当地人的基因,家长们对儿童的启蒙素质教育更是具有强烈的需求。

作为一所有27个民族的孩子共同学习的多民族小学,思茅一小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基础上,充分激活校内外资源,拿出一整层的教学楼空间来做当地特产的茶文化、咖啡文化、武术、舞蹈等非遗传承课的教室,这些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捧。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吹葫芦丝,会跳傣族舞和哈尼族的竹竿舞。

“中国各级学校已经开始基于中国历史与国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扎根大地办教育。”马蓉说,“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通过多元尝试和认真学习后,都能从容、有尊严、有梦想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之旅。”

从1990年开始从事教师工作,33年间,马蓉欣慰地看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教育发展重点已从关注入学机会逐渐转移到关注教育过程与结果、关心每一位学生的体验感上。

据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学前教育、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7%、91.6%、5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2022年,我国初中阶段学校重要设施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都超过95%,初中及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4%和99.99% 。

在普洱市,像冬至这天这样老师们促膝长谈的时刻有很多。当地教育局发起了“校长工作室”计划,校长们定期分享办学经验,助力众多有远见性的尝试和铺排在中国的边疆地区一一落地。

在暖冬里望春天,各个学校间都是“抱团”发展,齐头并进,马蓉说。“在祖国的边疆,我们希望吸引很多的人才加入我们,期盼优质的义务教育推进的每一步都能有更加响亮的回响。”

把更广阔舞台带回故乡

14年前,四川江油市花园小学秋季运动会上,站在汶川震后修建的临时板房前,8岁的张琳艳并不显眼。

这位黑皮肤小个子“00后”女孩从未想到,自己会在2022年女足亚洲杯的决赛中助力落后的中国队完成 “史诗级逆转”并当选这场比赛的“未来之星”。那时的张琳艳也不会想到,在20岁出头的年纪,自己能够在“留洋”之旅中斩获瑞士女足联赛的最佳球员奖,随后更获得托特纳姆热刺女足的青睐而加盟英超联赛。

“我的家乡对女足的重视,加上社会力量的投入,让我从小县城一步步走出来,我也想用我的经历激励更多的小孩也往外走,往世界上走,闯出名堂,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张琳艳在中国女足备战亚运会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杭州亚运会召开之际,亚组委捐赠的2022所“亚运足球梦想”学校在中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落地生根,惠及师生62万人次。

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是只顾着死读书或者盲目在操场上瞎跑撒欢的“野孩子”,在家长、老师的培养下、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除了快乐,他们还渴望着胜利、荣誉,和责任,新疆帕米尔足球俱乐部负责人土鲁逊·买买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作为前中国沙滩排球国家队队员,土鲁逊·买买提认为自己的高光时刻不是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沙滩足球锦标赛的最佳射手,而是在自己的家乡,在新疆喀什创办的俱乐部里接受孩子们的“挑战”。在与孩子们的球技切磋中,在对接全国各地的足球选拔赛抛来的“橄榄枝”的过程中,他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国国家队、为世界顶级俱乐部输送更多的球员。

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同于西方社会面临的现代化发展与公平悖论,随着中国教育公平层次的提升,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倾注的关爱也逐步从单纯助困的保障型资助转向发展型资助。有更多的“守望者”“摆渡人”选择下沉到中国的乡镇社区,打通中国少年向上奋进的渠道,帮助更多孩子们激发志趣,砥砺人格,让他们将所涉足的广阔舞台转化为自己的课堂与主场。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有无数的社会力量成为持续不断推动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的一束束光,穿透无数中国孩子紧闭的命运窄门,照亮他们的世界。

每周末回到三河村,吉好有果都喜欢到村史馆看书学习。在这里,每年寒暑假,返乡的大学生们会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甚至吸引外村的孩子前来旁听。

这一片片绿水青山见证了无数人给孩子们送上机会、掌声和鼓励,也将见证更多挺直腰板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的中国少年把“世界”带回家乡。

热门相关:现代隐士高手   贴身侍卫   凤逆天下:腹黑魔君妖娆后   唐枭   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