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非黑即白的评价机制,是不是应该改一改了?

  质量上乘的商品卖得好,评价不行的东西销量低。这是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

  但奇怪的是,这样的规则在Steam上似乎并不那么适用。当我们打开Steam的销售排行榜时,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一堆评价一般的游戏:《绝地求生》,褒贬不一;《H1Z1》,褒贬不一;《NBA 2K 18》,多半差评;《GTA》,褒贬不一……

  这对于那些初入Steam坑,想根据畅销榜来选择自己下一个目标的玩家而言,势必会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去购买那些评价一般的游戏?好游戏都去哪里了?

  其实,好游戏就在这个榜单里。真正出问题的,是Steam上那个“非黑即白”的评价机制罢了。

好评与差评的“失职”

  评价,本应该相对客观地描述自己对游戏的整体印象,并推荐或警示那些还没有体验过游戏的玩家,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是否购买的判断。

  绝大多数的游戏媒体在给出评价时,一般都会撰写出一篇长长的文章,详尽地阐述这款游戏的优劣,并发表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辅以一个综合分数作为参考。

  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而言,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动力去撰写文章,那该怎么办呢?于是,在豆瓣、Metacritic、IMDB等众评网站上打的分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看法——10分、9分、8分,虽可能不太准确,但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但等到了Steam这边,就又简化了一步。这里没有分数,只有好评和差评,只有Yes或No。诚然,它的评价成本更低,所呈现出的效果也更直观,但很明显在很多情况下它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你对某款游戏的真正感受:可能《辐射4》的设计确实有问题,但也没有到罪不可赦的地步,那我到底是给好评还是差评呢?反之,像《真三国无双7》我真的很喜欢玩,但PC版用的是上个世代的引擎,我又该不该推荐它呢?

  都说只分对错是小孩子才会有的价值观,极善和极恶那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设定。用简简单单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来断定一款游戏的好坏,显然有失偏颇。

  而且,在这种二元论的评价体系下,会无限放大每个人高低不同的评判标准。原先游戏里没有中文汉化或许只会让你的评价下降个一两分,是10分到8分的区别;但在Steam这边,就变成了没有中文就差评,相当于10分到0分的转变。

  因此,很多游戏的好评率低可能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质量不高,只是因为最近的更新、开发商的一些言论、或者服务器质量的问题导致让很多玩家不满罢了。但又由于Steam不是分数制,所以只能通过打差评而不是降评分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表现在外部,自然就是“褒贬不一”甚至“多半差评”了。

  而像我这样比较不那么严苛的玩家(或者说仁慈?),其实对于打差评这种事是非常谨慎的。除非是游戏的开发商态度极其不端正,开发出来一款让人难以置信的粪作,并且甚至在宣传的时候夸大其词,目空一切,舍我其谁——只有这种情况我才会不留情面地打上差评。但是更多的时候,只要它还有闪光点,哪怕游戏本身做的我并不怎么喜欢,但开发商做游戏的态度很端正,我也是会给好评的——顶多在简评里把缺点全写上罢了。

  所以你们看出来了吧?这种体制下的“好评”与“差评”,评价的似乎并不是游戏本身的质量怎么样、它好不好玩、内容够不够多,而是开发商的态度如何、够不够良心、服务器质量好不好、甚至是有没有中文。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但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非全赖玩家。玩家有权利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打好评还是差评,哪怕这样的价值观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十分扭曲(恶意差评除外——不过在Steam上真的会发生淘宝的那些套路吗?)。主要是,Steam压根就没有给大家一个能准确表达所思所想的泄洪口——是的,你可以在好评或者差评下面撰写文章来做详细的说明,可是你的文章并不会挂在游戏标题的旁边,甚至不会被大多数玩家看见——大家看见的,终究只会是好评率这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已。

  我相信,Steam最初推出这个众评功能是为了增强用户的互动性,建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来引导玩家正确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游戏。但现在看来,互动性是有了,引导用户购买的功能却越来越有跑偏的架势。虽说低分也有神作,高分也不一定都好玩,但如果畅销榜排名最靠前的几个作品全都口碑平平,是不是有些不太合理呢?

到底该怎么做?

  根据上面的分析,把好评率改成分数,似乎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但其实,早年Steam还处于上升时期的时候,这种“不是好评就是差评”的特殊机制,反而帮助过这个平台的发展。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起码像我这样需要经常评测游戏的媒体人,其实早就对具体到小数点的打分感到头痛了。8.5还是9.0?9.5还是9.2?我要仔细斟酌每个分数所代表的含义,还要让这个分数能完美体现这款游戏的综合评价。甚至在9.8和9.7之间,我都能纠结良久——看到《超级马里奥:奥德赛》有个媒体居然打出了9.75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

  所以,好评制其实极大地降低了玩家参与众评的成本,Yes or No的简单抉择,也吸引着很多从未想过打分的玩家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在这个平台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活跃玩家,而这个特殊的评价制度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慢慢成为了Steam的一种特有文化。

  因此,想要让Steam官方彻底抛弃这个制度也不现实。更何况这种方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既然别的平台都流行打分,那Steam为什么就一定要和它们一样呢?换了打分制也不一定就一劳永逸,IMDB和豆瓣上也一直存在着刷分的问题。而且,既然打分网站能够反映出游戏本身质量的好坏,那Steam的好评率为什么不能去体现开发商的良心程度这些游戏之外的元素呢?

  关键在于,Steam官方到底是怎么去定位自己的评价系统的。他们是想用这个比率观察玩家的态度,还是客观地反映游戏的真实质量?换言之,“没有中文就差评”的这种行为,他们是否真的会默许?

  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目前的评价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哪怕保留了Yes or No的二元论选择,也有相当多东西可以去改进。比如,引入第三方众评网站的评分,比如Metacritic,并在醒目的位置予以显示(现在的还太过含蓄);抑或设计出一个算法,给每一个Steam用户计算出一个隐藏分,根据隐藏分的高低决定他的评价体现在好评率上所占的比重——平时喜欢情绪化评价或者经常恶意评价的会稍低一些,而行为良好、参评率较高、撰写评测较为认真的用户,他们的隐藏分则会高一些。

  同时,Steam还可以扩大Steam鉴赏家这个功能的影响力,让鉴赏家的推荐比例也显示在游戏标签中,或者变成权重影响游戏的整体好评率。

  至于“最近评测”的好评率这个功能,也是个不错的辅助方案,它能够很明显地让用户区分到底是原版游戏的质量出了问题,还是最近更新的内容让玩家感到不满。不过它并不会出现在鼠标悬停的标签页上,或许Steam官方真的应该考虑把它也标示出来,如果某一款游戏的“最近评测”和总体好评率相差过大的话。

  但我并不认为引入“中评”这个新的选项,能给现在的评价体系带来多少改变。要么,大家都会一窝蜂地选择中评,毕竟很少有游戏会完美无瑕或者毫无亮点;要么它就会无人问津——看看淘宝就知道了,真的会有人给一个商品打中评这个鸡肋的评价吗?

结语

  我初入Steam那会儿,这个圈子的人还不算特别多,大家也都默契地保持着友好与克制。现在出现在评论区的种种乱象,在当年并不是什么常见的事情。

  人一多,总会带来一些麻烦,但这也是每个平台都必须经历的阵痛,IMDB如是,豆瓣如是,Steam亦是如此。只有过了这个坎儿,你才算真的化茧成蝶了。

  希望Steam官方能够尽快对自己的评价系统做出改变,而非一味地放任它渐行渐远。

热门相关:我是大玩家   七零年,有点甜   太子入戏之后   文娱教父   巅峰小草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