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 走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舱外时光
舱外时光
■倪帅 刘任丰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艘钢铁巨舰披着霞光驶向某海域。不久前,在航母飞行甲板上,海军某部舰载战斗机飞行学员朗志奇与战友们刚刚完成着舰训练。
回到舱室,朗志奇难掩内心兴奋,迎着最后一缕阳光坐在舷窗边。在他眼中,夕阳沉入蔚蓝海平面,就像战机尾钩挂上拦阻索的瞬间,美好又短暂。他把这一刻描绘在纸上,这是独属于他的“舱外时光”。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但走进该部,你会惊奇地发现,烙画葫芦、印章篆刻、攀登山峰……像朗志奇一样,众多年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在“刀尖起舞”之外也有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
在教官曹先建眼中,这是属于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浪漫。每一段烙印、每一刀雕刻、每一次挑战,都是他们专注执着个性的体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舱外时光”有着独特的意义,让他们以昂扬奋斗的精神状态,砺剑海天……
一
傍晚,天空褪去落日的余晖,航母在泛着粼粼波光的大海中前行。
着舰训练的最后一天,飞行学员朗志奇坐在舷窗边,在画册上信手勾勒着天鹰座最亮的一颗星。
天鹰座像是夜空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其中最亮的星是苍鹰的心。
朗志奇回忆着这天早些时候,他驾驶的战机仿佛一只雄鹰,迅猛、精准地挂住甲板上的第二道拦阻索,他感觉座舱中的自己就是雄鹰的那颗心。
深夜,在距离这片海域遥远的某陆地机场,飞行员周宏利正驾驶战机返航。着陆后,他匆匆钻进讲评室,通过回看视频寻找自己在飞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周宏利心中,复盘是提升自己飞行技术的重要方式。
夜航训练是非常艰难的,时刻挑战着飞行员心理和技术的双重极限,而周宏利也有自己的放松方式。回到宿舍,站在书桌上一尺高的葫芦前,他很快恢复了状态。坐在书桌旁,周宏利开始了新的“夜航”——烙画葫芦。
从脑海中到纸上,再到葫芦的弧面上,即便周宏利拥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锐利目光,烙画也经常出现误差。临摹的过程就像复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烙画技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作品也不断趋于完美。
静谧的夜里,周宏利的周围仅剩下电烙铁尖端灼烧葫芦表面的嘶嘶声响。不一会儿,一幅灵动的画面就浮现在了葫芦上。在皎洁月光的映衬下,葫芦上波光粼粼的纹路,就像洒在航母和战机上的月光,格外温润。
翌日,灿烂的金色刚从地平线溢出,周宏利迎着日出的光芒,驾驶战机飞向海空。
二
天蒙蒙亮,飞行员早已汇聚在模拟器前。模拟飞行训练是通往舰载飞行的必经之路。
训练中,飞行员金锐总是能以近乎完美的姿态完成着舰训练,显示屏上的各类数据也十分接近标准值。
金锐飞行技术跨越式提升的诀窍是什么?在他心中,除了勤学苦练飞行之外,也有自己“舱外时光”的帮助。
金锐从小就有一个飞行梦。他喜欢各式各样的航空模型,这些模型承载了他对蓝天的向往。在金锐宿舍的书桌上,也摆放着一架白色航空模型。这架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的航空模型,陪伴金锐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那年,看见战友们驾驶着战机从航母甲板呼啸起飞,在海空自由翱翔时,金锐心中的激情与信心油然而生。他在脑海里幻想着自己驾驶战机,从航母甲板一飞冲天的场景,心中对舰载飞行的愿望愈加强烈。
很快,金锐在业余时间组装起了新的航空模型,并将它命名为“启航号”,期盼自己有一天能从航母上顺利起航。
舰载飞行训练之初,金锐常常把控不好推拉杆时机,成绩一直不理想。他不安地摩挲着湿漉漉的手心,脑海里一遍遍回忆飞行训练时出现的问题,喃喃地自问:“别人都能飞好,难道我就不行?”
巨大的压力,让金锐渐渐变得焦虑起来。那段时间,“启航号”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当心中焦虑不安的时候,看着静静立在桌子上的“启航号”,他便能找回第一次看到战机翱翔时的信心和力量。
那时,距离单飞训练考核仅剩下半个月时间,为了不掉队,金锐给自己加压加练。飞行间隙,他一帧一帧回放训练视频,及时查漏补缺、分析问题短板;只要有空,他就跑到模拟机房,反复练习着舰技术;深夜回到宿舍,他继续认真背记航理知识,深化理论认识……
考核结束后,金锐带着“启航号”来到海边。抚摸着这个陪伴自己度过低谷的“伙伴”,他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在“启航号”的陪伴下,金锐坚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从面对舰载飞行紧张畏惧到从容自信;从模拟着舰课目成绩挂红到满分……飞向海天的梦想,就这样在奋力奔跑中变得触手可及。
几个月后,金锐终于拿到了通往航母的“资格证”。那天,他带着“启航号”一同登上航母。这一次,“启航号”见证了金锐实现舰载飞行梦的高光时刻。
三
当战机发动机停止轰鸣,飞行员沈春辉在座舱里长舒一口气,放松下来靠在了座椅上。摘头盔、解安全带、拔插销……即便是如此熟悉的流程也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的脚刚踏上登机梯,复盘就已经在头脑中展开。
沈春辉是一个分秒必争的人。他对自己的“舱内时光”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对于“舱外时光”,也分割得特别精准。
清晨5点,太阳初升,沈春辉已整理好床铺,在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中开始了自己的一天。6点,军号声响起,沈春辉准时进行提升腰腹力量的晨练。7点吃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然后打扫宿舍卫生、进行全天训练课目预习……沈春辉的整个清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需要他一丝不苟才能完成。
相较于沈春辉的精准与严格,飞行员王鹏更喜欢在自己的“舱外时光”中寻找冒险和突破。
那年盛夏,王鹏与几位战友相约攀登雪山。由于准备仓促,大家在攀登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快。雪山的天气冰冷刺骨,几名战友都被冻伤了。在严寒中,王鹏深刻意识到只有自己准备充分了,面对挑战才有十足的把握。
“舱外时光”的经验,被王鹏应用在飞行之中。在后续的一次低气象飞行训练中,王鹏接连操纵战机做出压迫动作,并多次“击毁敌机”。这时,塔台突然传来某项特情指令。
低气象下空战确实会提高特情发生概率,因此飞行员的自主准备阶段必须完善、全面。短短几秒钟,千米高空中,刚刚还轻盈如燕的战机突然震颤。随着迎角进一步加大,战机剧烈颠簸起来……突如其来的特情并未让王鹏惊慌失措。他仅用了十几秒,便调整好飞行姿态,成功脱离险境。
前不久,王鹏再次攀登山峰。这一次,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立于峰顶,他不禁感慨:“未来,还要爬更高的山、跨更多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