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忆”,想你

一座城市,有了记忆,就有了温情。

一座城市,记住他人,就会被他人铭记。

成都,蓉城。

初秋时节,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走进四川成都,循城市发展、探蓉城记忆、觅成都故人,共同找寻蓉城记忆中的故事。

想你,家人

浣花溪畔,竹澹清辉;杜甫草堂,诗韵悠长。

“‘诗圣’杜甫曾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大量诗歌。草堂是杜甫的精神栖息地,也是他颠沛生活难得的一段安宁栖居。正是在成都,杜甫的诗风开始变得更具田园韵味。”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王飞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在成都倾吐了他的期盼与心愿。

浣花岁月,草堂春秋。成都承接了杜甫的漂泊,记住了杜甫的赤诚。

杜甫草堂内的茅屋故居。杜甫草堂供图

如果说包容的成都给予杜甫温暖的慰藉,那么千百年后,诗意并未远去。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公元761年,高适写下诗作《人日寄杜二拾遗》赠予杜甫,表达思念。公元770年,杜甫重读此诗,想到好友已逝,睹物伤情,不胜伤感,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哀思。

如今,“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因为唱和的典故,每逢正月“人日”节时,很多成都市民都会相约草堂,吟咏诗词,凭吊故人。

蓉城,杜甫曾经的家园;杜甫,蓉城至今的家人。

“我想在‘人日’节时再来到这里,一起体验成都的习俗,感受其中的文化。”在杜甫草堂,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劳尔感慨道。

想你,朋友

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腹地,成都因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的距离拉得更近。五湖四海朋友来,蓉城热情迎天下。

“你对成都的印象是什么?”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喀麦隆共和国的留学生娜塔莎、莫桑比克共和国的留学生克里斯蒂娜异口同声回答:

“Friendly!(友好)”

“Very very friendly!(非常非常友好)”

善意流淌细微处,暖意就在生活里。“在成都,每当我遇到困难,身边的人总是很乐意伸出援手,帮助我解决问题。”娜塔莎说。

“这里的人们都很友好、很热情。走在路上,我和陌生人打招呼,他们也会很开心地回应我。”克里斯蒂娜表示,成都的热情弥漫在街巷中,“你好”成为流行语。

喀麦隆共和国的娜塔莎和莫桑比克共和国的克里斯蒂娜在接受采访。人民数字传播记者 陈春安摄

成都的城市性格是友好的,是亲善的,是重情重义的。

“穿汉服的体验很有趣,让我对这里的文化更加好奇。我想知道古代什么样的人会和我穿同样的衣服,也想了解这种衣服的样式有何寓意?”丹麦《哥本哈根邮报》发行人杰斯珀·斯基尔第一次试穿汉服,难掩兴奋。

“这是我的荣幸”,被赠予杜甫草堂的一把折扇后,肯尼亚国家广播公司记者埃瑞克·比根说,“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为肯尼亚、为非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次来成都,更让我感受到新潮活力和珍贵友谊。我会将这把折扇当作友谊之扇,好好珍藏。”

朋友,在今天的眼中,在明天的记忆。

成都,不会忘记。

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联合采访调研行成员在试穿汉服。人民数字传播记者 陈春安摄

想你,爱人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这些年,人们因为一首民谣歌曲《成都》,更深切体会到蓉城的温情。

升腾的烟火气里,成都见证了无数的别离与欢聚。

夜深了,思念如潮。

一份饭,一双筷,一个人。

成都想念每一个记住的你。

刘鑫,2021年来到成都,与未婚妻相识、相恋于此,如今因工作分隔两地。

“有一次我未婚妻来我家,说要尝尝我做的青椒炒肉丝。但那天我下班很晚,想到备菜、做菜还要花很多功夫,不免焦虑。没想到,到家时,她已经把所有菜都准备好了,饭也煮上了。只是因为她很少切菜,所以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新菜品——青椒炒肉块。”

陈长虹,2023年离开成都到北京工作,正式成为一名“北漂”。中秋在望,在他看来,妻子与女儿在哪里,明月就在哪里。

“刚到北京时,我爱人和孩子就给了我一个惊喜。她们直接飞到北京,悄悄到我的出租屋,做了一桌家乡菜等我回去。那天推开门,除了惊讶,其实也有些心疼,觉得舟车劳顿过来,可以下馆子,不用这么麻烦。但也正是这么麻烦的一桌饭,才让我更感动,更想家。”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

成都,懂你,等你——

因为,千年百年、千里万里,

所有来过、离开、再会的人们:

“蓉忆”,想你。

清华大学毕业生刘鑫,离开学校后主动来到成都工作,目前正在基层一线驻村,与未婚妻在两个省份工作。略得空暇时,刘鑫努力尽可能多地陪伴未婚妻。中秋前后,他们将举行婚礼。资料图片

统筹:李 舫

策划:史鹏飞

审核:熊 建

文字:常 晋

图片:伊 霄、陈春安

视频:李昊旭、赵祖乐、陈春安、叶 倩

责编:张荣耀、卢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