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官员:中国扫雷合作不会停止,中国将向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提供扫雷援助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郭媛丹】27日上午,2024年援助柬埔寨、老挝扫雷培训班毕业典礼在陆军工程大学举行,来自柬埔寨、老挝的39名扫雷学员依序走上主席台领取了毕业证书。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马升琨在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迄今中国已成功举办30期扫雷培训班,为不同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扫雷人员,这些人员至今仍然坚守在扫雷的一线,为扫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老挝人民军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班班长的丰米中校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扫雷培训班,丰米表示,在此次学习中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我们学习了人道主义扫雷的理论和原则,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符合新时期解决未爆弹问题的趋势。回国后,我们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致力于为未爆弹清理工作做出贡献。”他希望此举有助于国家摆脱未爆地雷和炸弹的威胁,让人民过上安心的生活。

出席毕业典礼的老挝国防部总政治部副主任派万少将在发言中表示,老挝是东南亚乃至世界上因战争受到未爆弹药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未爆弹问题成为老挝政府发展社会经济的威胁和挑战,对老挝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正因如此,中国对老挝人民扫雷学员的培训尤为重要,派万对培训给出高度评价称,“此次培训意义重大,具有人道主义性质,为提升老挝人民军未爆弹清理人员的能力、知识和经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老挝一样,柬埔寨目前也深受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的威胁。“其中地雷面积468平方公里,未爆弹面积731平方公里,战争遗留爆炸物面积590平方公里。”柬埔寨国务大臣兼扫雷行动与受害者援助机构第一副主席李突在发言中表示。

一直以来,中国都给予了柬埔寨清除雷患工作积极的支持。李突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已向柬埔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使柬埔寨能够基本实现摆脱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的影响。“中国正走在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地区架起友谊与进步桥梁的正确轨道上,特别是现在的中国正成为结束战争、推进国家统一、促进发展和摆脱贫困的重要推动者。”

李突还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表示祝贺,他说,75年前,这个伟大国家的种子播下,如今这棵大树已经根深叶茂。“随着这棵参天大树的成长,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和平与发展,护佑世界免受战争和贫困的侵扰,为更美好的明天带来希望,柬埔寨也从中国的进步中受益匪浅。”

联合国地雷行动处副主任瑞塔·古纳亚提也参加了毕业典礼活动,她鼓励学员们用自己的技能为受到爆炸物污染的地区提供服务,并且依据相关扫雷行动标准,安全地开展工作。

据介绍,目前全球范围内,扫雷行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无地雷,伤亡人数得以大幅减少,无数地区得以重建。但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每年仍在世界各地造成数千人伤亡,其中包括许多儿童。

“只有通过当地、区域内及全球化的多边网络和强有力的伙伴关系,才能应对当今的复杂挑战。”瑞塔说,这其中来自中国的支持及中国科技力量的使用,使得清排工作更加安全、快捷,还对挽救生命和加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瑞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她非常赞赏中国愿与雷患国家分享其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做法,中国在促进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仅限于地雷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将各国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增长,为更广泛的稳定和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对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捐赠,表明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坚定承诺。”

对于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以及国际机构对中国扫雷援助行动的高度认可,马升琨表示,“我们的援助对象主要是雷患严重、能力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实践证明,中国的扫雷技术安全成熟,设备可靠实用,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得到了广大受援国的充分肯定。”

“地雷作为一种爆炸物,经常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引发严重的人道主义问题,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马升琨进一步介绍,作为曾经的雷患国,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也感同身受,积极致力于开展人道主义法律援助与合作,中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帮助这些国家早日摆脱雷患,重建家园,回归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这也是中国政府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马升琨在介绍中国对外扫雷合作取得的成就时说,在援助对象上,我们已经向40多个亚非拉国家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扫雷援助,在援助模式上我们采取的合作形式也日趋丰富,主要包括人员培训、设备援助、现场指导、受害者援助以及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

在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宣布实施“助力非洲摆脱雷患行动”,并以实际行动进行支持。对此,马升琨表示,作为首批项目,我们将向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提供扫雷援助。“扫雷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中国的扫雷合作不会就此停止,还会继续开展扫雷援助与合作。中方将继续同有意愿、有需求的国际组织和区域机构等一道,继续探索扫雷合作的新模式,为国际扫雷事业提供更多助力。”

马升琨进一步表示,在扫雷合作过程中,中方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充分考虑雷患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扫雷援助与合作。二是注重加强雷患国自身能力建设,实现扫雷行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实际效果,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合作新方式。